您好,欢迎来到旦昊中医馆! 今天是:

药材求真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如何学习及应用中药(一):浅谈认识药的重要性

2016-10-28

  上一次我们一起分享了如何入门中医的一些个人感悟,今天晚上我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如何认识及应用中药。本来在传统的中医学里面医药是没有分家的,但是在近代可能是受西医的影响以后,分家分的很厉害,在传统的好医生里面,没有一个不是自己采药的,所以他们对药物的把握,远远比我们今天的医生强非常多。尤其我们科班出身的医生,受这种科班教育以后很多看不起学药的人,对药也不够重视,导致在临床医、药严重脱节。我自己个人感受是现在中医临床脱节最大的问题就是药物和临床对接上的脱节,这个在后面,我们会谈到。
  在开始讲课之前我们先纠正一下上一次讲课的错误,上次我说的上焦如羽,这不是内经说的,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写的,内经里面是写上焦如雾。大家好好想一想如羽和如雾有什么区别,一个有水,一个没水,羽只说出了上焦的轻。吴鞠通认为上焦要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但是雾,我个人认为他是说上焦一种功能气化的状态,他这个对上焦的描述,远远要比羽准确到位。雾里面是包括了轻,雾是不是很轻,大家都摸不到。上焦整个功能的状态就是雾的状态。那么产生雾需要什么条件,一个是水,一个是要热,一个要冷。我们哈一口气,如果温度跟我们一样的话是不会产生雾的,一定要底下有热的东西起来,上面有冷的东西罩住,才可以产生雾。我们一打开锅盖产生雾,锅里面的温度,远远比外面的高,所以产生了雾。大家在学医的时候要学会思考,我后面会讲到,人生处处不学问,你在跟别人交谈或看到自然很多现象,等一下我们会谈到伏羲为什么能画出八卦,他就是非常擅于观察、归纳、分析,根据天地万物的一些东西,然后归纳出了八卦。这个上焦如雾我们今天引出一下,怎么认识这个药的问题。大家觉得如果要在上焦制造一个雾的状态,哪两味药最贴切?我想举“石膏和麻黄”来阐述一下。看下图:

  麻黄是一味常规解表药,它有宣肺的作用能打开全身玄府毛窍。玄府这个东西不但在体表有,内脏也有,全身都有。所以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认为麻黄能治疗症瘕积聚,能治疗肿块,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们吃过石膏,就知道石膏一煮出来就能闻到一股金属味,铁的味道,非常的明显,他这个东西,就好比一个大的金属盖罩住你,底下的用麻黄一蒸起来,一碰到盖子就产生了雾。你雾要产生多大,产生多小,你是要把雾完全凝固成水,就是调整两个药物的比例。不是非用这两个药,这两个药是比较典型的。用桂枝行不行?第一桂枝的发汗能力要比麻黄弱很多;第二桂枝吃到嘴巴温热力太强,他散透到体表的力量要远远比麻黄弱。所以在这个桂枝汤里面,有汗是用桂枝,无汗表寒是用麻黄。
  这不过是提供一个思路,这个思路在治疗发烧等临床感冒非常常用,发烧高热不退大家都知道一定要让他出汗,其实这个出汗如果只是表寒,或许用麻黄、桂枝、九味羌活、防风、白芷可以让他透汗,但是这个有一个不太安全的地方,一旦这个热势太高的话,很可能引发抽搐,那有石膏在上面罩住他就很安全。石膏在本经里面它是微寒的,不像我们想的这么冷,再一个伤寒论里面使用它是无大热,我们看每样东西的使用心法是什么,你才能把他活用。有人把麻杏石甘汤立为温病第一方,认为它能解决所有的温病初期,那你不用麻黄,你担心此人体质弱或年龄小的话,你用荆芥、防风也可以。但是桂枝这个药,如果你辨证不准确还是要小心点,如果不完全是虚寒的话就危险,所以有碰到实热病桂枝汤下咽立毙的说法。
  科班毕业的都知道,我们老说的理、法、方、药,我觉得叫理、法、药、方比较合适。应该是先对中药药性有充分的认识以后,才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组成中医方剂。先有药,再成方。不是先有方,才有药。那我自己在整个学医的过程中也是先从药入手,不是先从方入手。
  《神农本草经》大概记载365种药。《伤寒》《金匮》相合约206种药,其中《伤寒》仅90多种,《金匮》 195种,重复药76种,其中本经有记载的149种。到明朝之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892种药物,李氏新增374种。50年代到6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编《中药大辞典收录》近六千种,我个人认为这一套中药大辞典非常适用,大家每个备一本,这是我目前看到的一部对药整理和收录最完整的一本书,而且它很客观,不去乱改一些东西,比如它会列出这味药出现在历史上什么书,每一本书对它的论述,全部罗列出来。中医方剂的数目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普济方》中收录六万余首方剂。如果你对药物有足够的把握和认识,其实方剂的随机加减变化,所以成方的数目可以无穷大。很简单的说桂枝跟甘草两味药,你把它们变化一下,就可以变化很多东西出来,等量是一种关系,桂枝大的时候通阳力强,桂枝是一味跑窜的药,一动一静,桂枝是一味动的药,甘草是一味静的药,动静通过药量来调整。
  其实古代很多医生的很多方非常简单,就两三味药,甚至只有一味药。我们现在学方越来越复杂,你背了很多方之后,没办法对这个方里面,每一味药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认识的话,你是用不了这个方的,你只是死背别人的方,每次就会套用,有的病人套好,有的病人套不好。你一定要把每一味药都分解掉,分解到圆运动的系统里面,看它在哪里落点。桂枝汤中桂枝是在圆运动的左上方,升左的药,那甘草在中间守中,需要动静相合就等量,但是你发现这个病人已经很散了,汗很多,人很弱,这时候你的甘草量可能就要比桂枝大,用甘草的守中加一点桂枝让它走动一下。你们如果能对每一味药有准确的认识的话,你就能做到以简驭繁,不然你看到方书,一个普济方6万多首,你怎么学。以药统方,以药解方,就可以重复先辈走过的路。因为这些方都是他们自己组出来的,每个基本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医家,都有他们自己组成的方,后面我们会解释一些方。
  清代名医徐灵胎:“用药如用兵。”你如果对每一味了解的越深入越透彻,就能把这味药用到极致。就每一味药来说,它都是天地的造化。并不是我们用理化分析出来的结果。很多人一辈子他只开二三十种药,他也能治很多病,他就是把每一味摸透,用的非常极致。但是这不是一种最好的格局,因为病实在太多了,你擅用温热类药或者清热类药,有的人重脾胃就对脾胃药很熟悉,但总是会碰到一下你不熟悉的病,你就会感到很吃力,当然掌握的药越多越细致越好。等一下我们会谈到如何把这么多药统归在几个大的系统里面,你就不会看到黄连觉得很好用,看到甘草也很好用,你看的时候本草对它解释很多,好像它能治疗很多疾病,这是很多初学者会碰到的很多问题。这个主要是自己没有吃过药,我们等一下会专门讲到如何吃药。我们之前讲了石膏,石膏基本是不溶于水,按这个理论你用多少量的石膏没什么区别,理化分析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临床应用是非常有区别的,所以它不是目前我们这个理论框架可以解释的,还是要回归到中医传统思维的理解中,理化这个东西对我们理解只能起到少许作用,但是不能起到主导,你可以把它归到中医的系统里面,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西医能说通的东西,中医一定能说通,只是看你能不能理解。

  2013年12月27日于厦门

在这边粘贴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