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旦昊中医馆! 今天是:

病例分享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圆运动医案选摘之二:胶桂理中汤案六则

2016-10-28

  、腰酸腹痛案
  徐某某,男,33
  2009-3-29-12AM 两脉滑细,左关轻取浮滑但稍取即无,右关细韧,两尺偏细。舌淡红薄白苔。口不渴,不苦。寐安,易作泻。时腰酸甚,近来时脐左疼痛。汗不多,冬畏寒,夏不畏热。
  党参23、生术23、炮姜15、炙草18、生姜25、红枣12个、桂枝18、油桂(杵)6、小茴香12、制附子10,予10副;
  2009-4-16-4:50PM 服至第5剂时,胃痛加剧,再服则失。大便时溏约2年,便溏时腰酸明显。
  上方再入茯苓23、半夏(杵)18、木香10,去附子,再予8副;
  2009-7-4-10:30AM 服药后大便转成形,便溏少,但仍时腰酸明显,脐左亦时不适。食寐正常,口较渴。
  党参23、生术23、茯苓23、炙草18、阿胶(冲)15、油桂(杵)3、巴戟天18、生姜15、红枣10个、麦冬10,再6副
  2009-07-10-10:30AM 仅服一剂即觉精神大为好转,诉腰酸失,脐左不适亦少。
  上方再予6副,此诊后准备停药。
  案:患者腹脐左疼痛应为木寒不升之象,腰酸应是木寒下陷之象,左关轻取浮滑但稍取即无,右关细韧,木有虚热,木气克土之象,两尺细,水寒,水浅不能养木。用巴戟天温养肾水,理中去干姜之辛燥加茯苓以补中利湿,阿胶,油桂温润滋养木气,诸药合力,一剂而竟全功。
  我把理中汤加入桂枝(或油桂),阿胶称为胶桂理中汤。是临床一个很有效的方剂,适用于中气虚寒而又肝木偏燥的病例。
  圆运动古方下篇的《理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一节中有多例理中加阿胶的案例,宜细细体会。
  彭子在书中反复强调学医遣方用药要紧扣四个字“认定着落”。
  P87页时病本气篇导言中“学医治病,先要将认定着落四字彻底用功”。
  P18页理中汤注解中:“认定着落,为本书要诀。认定土气湿寒,术姜便有着落。认定中气大虚,参草便有着落。认定上逆下陷,由于土气湿寒,中气太虚,本方理中,便有着落。余方准此”。
  P158,”凡经方寒热并用,皆既有寒又有热之病。不可认为寒热并用。乃彼此牵制之意。用药须於认定着落四字上,求切实之解决。如认定有寒,干姜便有了着落。认定不清,则着落不确含糊用药,必加病”
  认定有肝燥则阿胶、生地、黑豆有了着落,若认定中气不寒,则应去干姜,认定中气有寒但虚不甚,则可去参、术。
  总之看病遣方不可为求得用方之工整而放弃认定着落的原则。这是很多医生容易犯的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所以用圆运动指导开出的方子往往给人的感觉不工整,不好看,甚至显得凌乱,非是有意造次,是因病不工整,病不工整,认定着落后方亦不工整也。
  
    、补中益气汤致泻案
  凌某某,女,37,漳平
  初诊:2009-4-9 以胃脘不适7年为主诉,两脉滑,两关滑韧有细象,舌淡红薄白苔而水湿,形偏瘦。
  时口苦,口干,常呃气,呃酸,食后作胀,有痛经史。
  生芪30、升麻3、柴胡3、党参18、生术18、炙草18、生姜15、红枣15个、当归10、半夏18、炮姜10、川断15、菟丝子15
  上方三诊加减共用21剂,大便仍溏稀。后予下方:
  党参30、生术30、茯苓30、炙草18、阿胶15、油桂6,再4副;
  诉服一剂后寐即安,腹泻失,脐周不适大减。
  2009-7-1精神面色大为好转,胃脘不适已愈,口苦,呃气,呃酸全失,上方再予6副。
  案:患者形瘦,肤色偏黯,舌淡水湿,一派脾湿之象,但用补中益气汤后作泻不止,百思不得其解,后想到彭子所言肝木燥作泻,用四君子加阿胶、油桂一剂而竟全功。

  三、双手皲裂案
  王某某,女,45
  2009-11-26-11:15AM 左脉滑,两关弱,右尺偏滑实,左尺偏滑细。舌质偏黯,上有小红点。
  口不苦,不渴。胃纳可,少作泻。汗不多,冬畏寒。有胃痛史,双手脱皮2年,皮肤粗、裂。下颌瘙痒、双手脱皮4年,喜食水果、海鲜。经水准,量多,不痛,带下不多。
  党参23、生术15、炮姜15、炙草12、茯苓15、首乌15、桂枝15、川断15、狗脊15、阿胶(冲)15、生姜15、红枣10个、白蒺藜15,再10副;
  2009-12-11-11:45AM 电话问诉:诉双手脱皮及皲裂大减,愈过半,人未来诊。
  上方入生地15,再10副。
  案:两关弱,且没有出现枯细,涩韧之象,多是可直补其虚的脉象。
  方中理中培土散寒,川断、狗脊是我喜用的补木气药物。
  桂枝、阿胶和白蒺藜、首乌是喜用的两对药。桂枝(油桂)补肝木之用,阿胶补肝木之体,白蒺藜、首乌情况类似。体用同治则木气疏泄正常。
  木气调畅,土气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故双手皲裂愈。

  四、失眠脐冷案
  傅某某,45,男
  2007-10-2-11:30AM两脉弦硬,右关初取弦硬,六侯无力,左关弦硬,两尺大右尺甚,舌淡红略暗,中厚薄黄腻苔,口不渴,汗多,易作泻,脐冷,寐甚不安,左膝疼痛,,面色略偏白黯,幼时健。
  制附子30、干姜30、炙草30、生术30、砂仁(姜汁炒)23、党参30、油桂米丸3粒、龟板8、九节菖蒲23,予10副;
  自2007-10-27至2008-9-22日以四逆汤和桂枝法加减共十诊。
  2009-10-28-10:20Am左关弱,右尺弱,右关及右关近寸部滑韧。大便溏伴脐冷,寐不安。
  党参23、生术23、木香10、茯苓23、炙草18、炮姜15、阿胶10、油桂3,予8副;
  2009-12-23-11:10Am
  脉已显左大右小之象,左关起,左脉显滑象,右脉细韧明显,右关为甚。
  舌淡红,上有黄腻苔。服后大便转成形,脐冷减,寐明显好转,面色好转。
  上方改阿胶15,再用8副
  案:此案在使用胶桂理中汤后,不但大便很快成形,而且脐周冷和睡眠均明显好转,此乃是木气得温润滋养后疏泄正常,左边肝木能升而不过,则右之胆木自能潜降相火,相火下潜,脐冷自愈,睡眠安卧矣!

  五、便溏失眠案
  洪某某,男,55
  2009-4-28-9:00AM 两脉滑而偏数(昨晚饮酒),两关近寸部偏细韧,两尺滑动。舌边尖偏黯红,薄黄白苔。形体肥胖,面色浮红。
  诉大便不调,日3-5次4年,便前无腹痛。时心下胀,偶呃酸。寐不安3年,中途醒后约1-2小时方能入睡。口苦,口时渴多饮。
  汗多,素健。
  桂枝23、生术23、茯苓23、炙草18、生姜15、红枣12个、木香10、苍术12、炮姜15,8副;
  上方以桂枝法和三合汤三诊共20副,症状有缓解,遗心下胀及便溏,后于2009-6-30入阿胶12,服药后大便明显转成形,次数亦减。腹胀少,寐再好转。
  上方再用7副巩固。
  案:此案亦是在使用阿胶后,病情快速好转,也是阿胶润肝木取效之例。

  六、面红便频案
  王某,男,55,厦门人。
  2009-2-17-11:10AM 两脉弦滑略数,两关近寸部弦细而硬,左关有一细韧之象长寸部,右尺硬实而大,左尺小滑,呈明显寸大尺小之象。舌质黯,薄黄腻苔,面红如醉。
  晨起口苦,口不渴,胃纳可,便溏十余年,便意频作,欲便不得。近3年因“心率不齐”服用西药之后便溏加重。
  入寐慢,汗不多,畏寒甚,但稍食热物则牙痛。小便可,幼时素健,不喜甜食。时头晕十余年,足畏寒明显。
  辨:上盛下虚,木土皆弱。
  半夏(杵)23、川朴10、桂枝18、生术18、炙草15、茯苓15、生姜15、红枣10个、龟板(杵)10、砂仁12、炮姜12、制附子6、焦三仙(各)10、狗脊15、丹参18、檀降香(后下)4,予7副
  继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平胃散、潜阳丹等共用52副。
  2009-6-20-8:30AM 口干喜饮,头晕少,寐安。仍大便次数多而不畅。
  辨:土木关系不调。
  党参30、生术30、茯苓30、炙草23、油桂(杵)6、阿胶(冲)15,予5副
  服上药大便便频消失,大便性状亦好转,明显通畅,遗时小腹不适,寐安,口干,口不苦。
  再诊两次巩固。
  案:此案两脉偏数,乃中气不足之象。
  “数脉乃中虚,虚甚则数甚,数亦为虚热……数极度之脉,中气大虚之脉也,凉药伤中,下咽即危,用甘味补中,中气回复,胆经相火下降,热即退下而不数,此与热实而脉反迟缓,为对待的理法。数读索,世人却认数脉为热,杀人不少,经文气虚脉乃数也句,宜注意。”P 179 ,
  前后10诊,前后合用补中益气汤,潜阳丹,肾气丸,平胃散,丹参饮等方,效均不显,最后使用胶桂理中汤,获显效,说明此案亦是中虚肝燥之证。
  面色浮红,乃相火不降之象,便意频作,乃肝木欲疏泄而不能疏泄之象。

  李建西2010年9月27凌晨完成于家中



在这边粘贴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