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2017-05-04
我们以人参为开篇,不仅因之能大补元气,力挽垂绝,非他药可比,更因其性似人,谨以之自省。
园参、移山参、林下参、野山参,越好的参所处的环境往往越艰苦恶劣,恰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盖非艰难之境,不足以成其气;而越好的参所需时日越久,短到十几年到几十年,长到百年千年,期间即便有鸟兽的滋扰使其身受损,但只要还有哪怕一些根须,其亦能再生!这中甘于寂寞而百折不挠的品性,理所当然造就其“百草之王”的名号。亦如我辈行医为人,皆需岁月沉淀,非年久不能成其淳!
良参者,其皮老,形清疏;良医者,其言讷,敏于行。故良医如良参,貌不华而气自清。我欲为良医,故以参自励!
《神农本草经》称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因根如人形得名,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历来有“百草之王”的美誉,有其它草药无法取代的神奇。
多年来地毯式的搜索、掠夺式的采挖使得野生人参几近绝灭,难得一见,市场上的人参多以人工种植的园参为主,一般种植年限多在5--6年左右,生长时间短加上生长过程中人工干预施肥,虽然个头较大但效果差强人意。
因野生人参资源的不足,从6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可在林下种植野山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林下参(林下籽)。长白山拥有着海拔数百米的针阔混交林,阴冷潮湿,土层深厚,营养丰富,是全世界少数能孕育高品质野生人参的温床。旦昊所用的林下参就产自于此,它取籽源自野生人参,人工播种在原始森林或次生林下,之后便再无人工干预任其接受大自然的孕育,待20年后采收,时间的沉淀、天地之气的凝结让其药力远胜于园参!当然同样是林下参,在不同的种植环境、人工干预程度、生长年限的影响下,品质和形态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林下参跟普通种植的园参有哪些区别呢?旦昊药者,以平日所学与大家分享下,如有不周之处,欢迎斧正。
【体】相比其园参,林下参的生长环境较为贫瘠恶劣,再加上飞禽走兽、蛇虫鼠蚁的侵蚀,成活率不足百分之十。未施加肥料导致其生长缓慢,在最初的2年生长旺盛期每年也就长1g左右。到了中后期每年长不到1g,如果遭到动物破坏可能好几年都不会长。所以20年的林下参鲜重大多不超过20g,身体短小而精悍,主根长度一般不超过10cm。大致上可分为:灵体(短横体)、顺体、笨体。
【皮色】园参皮色一般是黄白色的,20年的林下参皮色较园参要黄,是中黄色的,而30年以上的野生人参,应是老黄且油亮的。如果老黄油亮的外皮出现在20年的林下参上,那就要特别注意,这很可能是用高锰酸钾上色过的
【芦头】年限长的参一般都会有三节芦,由圆芦、堆花芦、马牙芦组成,长度一般要超过6cm。而20年左右的参一般都会有二节芦以上由圆芦和堆花芦或马牙芦组合而成。因为野生血统,林下参籽货是一定有圆芦的,芦头上下粗细均匀。如果芦头粗细不均匀,尤其是下粗上细的,很有可能就是被人工干预动土或移栽了,虫吭鼠咬等外力因素除外。园参的芦头多是缩脖芦,芦碗个数少较大且非常明显,而移山参的芦头直挺少弯曲。
【艼】年限稍长的林下参因主根老化,就会在芦头上长出新的根,我们就叫它艼。艼的生长方向是辨别参是否人工干预的又一重要指征。20年的林下参多出现的是顺长艼或毛毛艼,艼的生长方向应该始终是自然下垂的。如果是上翘或平伸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被人工干预动土或移栽了。
【横纹】参龄较大的在主根上(膀头)会有自上而下呈一圈一圈的圆环,这些圆环圈圈相对独立,互不相连,又紧密相依,呈黑色,我们称其为铁线纹。年龄越大的参其横纹越细密、完整。而年龄小的横纹就少,或粗或不完整或散乱不规则。
【须】林下参须稀少而细长,清疏而不乱,弯曲,质地柔韧不易折断,上面布满珍珠点。园参、林下趴货、移山参须多、直、少弯曲。
【气味】我们曾3天内多次煎煮同一支林下参,经长时间浸泡和久煎后,参体涨大约2倍左右,具皮质类弹性,参须不易扯断。其汤色仍保持清澈见底,不浑浊, 无明显淀粉类物质。口尝汤液清甜爽口,香气高远,醇厚无杂味。久煎后口嚼依然紧实有韧性。而园参只要稍加煎煮30分钟左右,参体涨大约惊人的3—4倍,整体疏松胖大,稍捏则烂。汤色浑浊,呈乳白色,有大量淀粉类物质。口尝汤液味整体浊味重,香气死沉,口嚼药渣质地松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