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2017-05-04
以下医案由李建西医师诊治,文字由陈丽端医师整理编撰。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月23日晚7:30后,是旦昊中医馆每周四晚上必行的集体学习时间。而这次,做为西医里的中医爱好者,X主任并未参加。
因为X主任一到医馆,就急忙找到了老师--她遇到了一个棘手的病人,希望能从中医这里找到新的突破:
这是一个6岁的男患儿,2月18日以“全身浮肿、双下肢肿痛1天”为主诉入住F院(三甲医院)。23日晨,患儿腹痛加剧,并伴有冷汗淋漓、呼吸急促,嘴唇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测不到血压,精神状态差,考虑为“低血容量性休克”,迁重症监护室抢救,至中午12:20,发现患儿已持续6小时无尿,全身水肿加重、下肢明显,身上无汗,四肢冰凉,舌淡胖有齿痕。做肾功能检查,诊为“急性肾损伤(损伤期)”。
F院儿科的部分医生,考虑做腹膜透析。X主任仔细观察患儿,根据多年抢救患儿的经验,和对中医的学习了解,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寒证,此时做透析,非但不是最佳治疗方案,且有可能雪上加霜。使用艾灸处理,或许能够扭转僵局。于是顶着压力,坚持组织医务人员对患儿水分、神阙、关元、足三里诸穴以艾条熏灸2个小时。灸后,小孩精神明显好转,手脚回暖,并少量排尿。这验证了患儿确实是典型的“寒证”!(注:X主任是一位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且极具悲悯心的好西医!)
然而,患儿仍未脱离险境,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较高51.2*109/L(4-10),EB病毒感染、急性肌炎、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电解质紊乱、急性肾损伤。
为了挽回危象,X主任将以上情况详细陈述后,邀请老师会诊,希望老师能为患儿提供更专业的中医治疗方案。
仔细斟酌后,老师拟了以下处方:
1、蝼蛄粉1.5g 肉桂粉0.3g X2
入麝香少许同研,用方2药汤冲服。
2、制附子15g 干姜12g 红参12g 炙甘草10g 细辛8g 麻黄6g 葱白3根
加水750ml,煎取150ml 。1剂
患儿病情危急,老师疏方后,叮嘱药房人员立即煎药,到八点多,药汤煎好。
考虑其家境实在贫困,近来住院检查治疗已花费甚多,方中麝香、红参等药亦较为昂贵,恐其家人无力支付,然患儿病情刻不容缓,情极可悯。老师遂决定免其诊金,并赠汤药。煎成之汤药由X主任携带归院。
24日早上九点左右,X主任来电反馈,难掩兴奋之情:患儿昨日21时始服药,至今晨8时,约20小时内共排尿900ml,精神状态良好,身肿大减,可下地行走。
X主任提出让我们把处方给她,她自己出钱去药店帮患儿抓药,老师提出之后的中药治疗费用由医馆承担。
24日上午患儿照片:
24日下午患儿照片:
患儿好转后出ICU,返回普通病房后,其他医生给他使用了“速尿”,24日下午小儿排尿量甚大。
旋即再出现了一个危急变证:25日凌晨4:30,小儿作咳一声后,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四肢冰凉、鼻衄、口唇青紫,血氧饱和度掉至70%。值班医生紧急做雾化,却不见丝毫缓解。到早上8点左右,小儿已神识不清,呼吸50-60次/分钟。胸片检查提示:肺水肿肺出血。予呼吸机和激素等处理。
25日患儿照片:(肺出血后二次入住ICU,予插管上呼吸机时)
详细了解情况后,老师考虑这是阳气太弱,不能统摄阴液(血)所致,予李老破格救心汤1剂:制附子30g 干姜25g 红参20g 炙甘草18g 生龙牡各20g 山茱萸30g 紫石英20g 麝香0.1(冲服)。加水2斤,煎取200ml,分4次于12小时内服完,头2次各入麝香0.05g。
25日晚上19时小儿开始服药,一夜服完一剂。
至26日晨8点许,小儿神识已转清,血氧饱和度转正常,再做胸片也提示明显改善。
26日患儿照片:(服药一剂后患儿迁出ICU,拔管去呼吸机后)
危局暂扼,险境未脱。26日及28日,李医生叮嘱助理医生及药房工作人员,两次前往F院送药。(因来回一趟均需3小时,患儿乃外地农村人,其祖父不识字,一个人不会搭乘公交车)并查其舌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小儿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至28日,小儿复查胸片已完全正常,一切生命体征平稳,亦能正常小便,精神明显改善,仅偶作咳嗽,时咯白色泡沫痰,危局已脱。
后又加减服用中药2剂。患儿于3月2日出院,出院时遗颜面轻度浮肿、轻微咳嗽,吃睡基本正常。
此小儿治疗过程中,数入险境,于服药1剂后,一夜之间,均能迅速挽回危象,堪称效如桴鼓。这说明了中医中药,在很多急症上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正如李老所言“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然而“时下世人,多视中医为慢郎中”,愿我辈学医为医者共勉!“复兴中医,任重道远!”
附师案:
患儿最初出现症状为腹痛,呕吐隔夜宿食,是一个典型的中土寒,火弱土寒(湿)之象,后输液750ml,出现尿少、手足冷(四逆)、面肿,提示病进一步伤及少阴,这时西医提示肾功能急性损伤,刚入住F医院后经治疗水肿消退,但太阴、少阴证并未解除(表现在仍有腹痛、呕吐),后进一步发展至休克(即中医所言脱证)后全身水肿加重,无汗、手足冷,提示这是典型的少阴阳衰,气不化水,寒水停滞,予水分、关元等穴位回阳救逆后取得疗效,也反证了是一个少阴寒湿证。
1、急则治标,蝼蛄、油桂、麝香快速助膀胱气化以利已成之水;
2、用四逆汤+红参,急救垂危之阳气;
3、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葱白,急开太阳之表以解少阴之困。
三管齐下,快速解除阳衰水肿之危象,2月25日在使用白蛋白+速尿后,患儿大量排尿,导致刚刚恢复之阳气又再次受损,阴液也受伤,但仍以阳气受损为主,肺水肿及肺出血应是阳气太弱,不能统摄阴液(血)之表现。后又予一剂破格救心汤挽回危象。第二天后脉象仍偏大不敛,也佐证了这一点。
患儿出院时的一点建议:
现仍时有腹痛,建议其①长期服用附子理中丸至腹痛完全消失,并严格控制寒凉食物入口,以防病再发;②坚持艾灸中脘、神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