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2017-05-04
自临证以来,深觉体察脉象、把握药性为诊病至要,有时仅一药之差,或同一味药,仅药量之差,结果可大相径庭。
以下一则案例,在治疗头痛、痛经过程中,因对脉象、药性细微之处的把握不够,在解决头痛、痛经后,也导致了患者出现经期提前:
林某,女,40岁,厦门人
2016-10-23-16:50脉:滑,微数,右脉寸大尺小,左脉寸小尺大,左尺实韧,右寸韧象多。舌体偏大,质稍淡黯,苔白稍厚腻,中有多小横裂。
诉:人易疲乏,易作头痛多年,天气闷时显。周身易酸痛3年。“鼻炎”病史二十余年,症见易鼻塞、流清涕。
月经25日1行,行经5日,量可,色红,无血块,自初潮后,行经时左下腹疼痛剧烈,服“芬必得”仍痛。末经:10月1日。剖腹产2胎,流产2次。
自觉双膝内有水,偶有僵硬感。
纳可,口不渴,易口气,口不苦,无胃胀胃痛,寐可,汗少,二便正常。冬不畏寒,夏畏热。易“上火”,症见口气重,咽痛。
望解决头痛问题
1、酒当归15、桂枝18、酒白芍18、细辛6、通草10、炙甘草18、红枣5个(破开)、川芎23、白芷18(后下)、制附子23(先煎90min)、柴胡18、酒黄芩15、姜半夏18、党参18、煨姜25;加水3斤,煎取400ml,日一剂,连服。*5
2、生艾叶15g *5浸足
2016-12-11-16:30脉:微数,整体寸小尺大,两尺有韧而模糊粘指之象,左尺明显。右脉重按小于左脉,右寸关重按软,左寸关似有细象。舌尖稍红苔白微黄,较厚腻。
诉:头痛、周身酸痛大减,近几未作。末经:11月24日,经期腹痛仍剧烈。西检示:子宫腺肌症。纳可,口气重,口干喜饮,口稍苦,咽痛3日,寐可。二便正常。
望解决痛经问题
1、桂枝茯苓丸予180g,每日12g,分2次餐前服。
2、酒当归15、桂枝18、酒白芍18、细辛6、木通10、茯苓30、决明子23(杵、包)、泽泻23、炙甘草15、白芷18(后下)、川芎23、制附子23(先煎90min)、柴胡18、怀牛膝18、白豆蔻10 (杵)、煨姜25;加水3斤,煎取400ml,日一剂,连服。*5
2016-12-20-15:00电诉:经水12月16至,距上次月经约22天(此前多间隔25日),经期腹痛明显减轻。
2017-1-15-16:00电诉:约1月初见少量下血,淋漓至14日经至,行经腹痛极微。
此案分析如下:
初诊时,因右寸韧象多、右脉寸大尺小、头痛,考虑患者胆胃气郁于上,不得下降;因左脉寸小尺大,左尺实韧,考虑水寒木气不升。另鼻炎、周身酸痛日久,考虑仍有营卫不和之象。舌淡黯,考虑有瘀象。以当归四逆汤合小柴胡汤加减,以附子温化水寒,川芎、当归、桂枝温升木气,白芍、半夏、白芷、煨姜降胆胃。
因年底工作忙碌,间隔一月余患者方来复诊,言头身痛少作,然子宫腺肌症所致痛经极剧,甚为所苦,想再服药解决痛经问题。
二诊按其脉,觉与前所记录大不同,呈寸小尺大,两尺韧而模糊粘指。结合舌苔、症状,考虑主要为痰浊、瘀、寒互结,凝于下焦,故取当归芍药散意,入茯苓、泽泻、决明子去痰浊。患者服药后反馈,虽痛经有减,经期却提前较多,且排卵期见出血(此前不曾有),遂畏惧不敢再服药。
约3月份,患者因它病再诊,反馈上诊后痛经少作,偶作亦程度较轻,月经周期恢复至25日一行。
静心思之,二诊尺脉为模糊之象,虽有痰浊,本质亦是下元不足之象,故而不任附子、柴胡、川芎、细辛等温燥或升提之品。
初诊用此类药,不见此症,考虑应是当时左尺较实韧,水气较寒实;而二诊药后寒实大减,则现出水少本象,再用温燥之药,则耗伤水气,不能涵养肝木,致使肝木疏泄妄动而见月经先期、排卵期出血。
若二诊方中稍佐滋肾水、润肝木之药,应可避免此种情形。反思此案,不禁慨然叹曰:用药如用兵,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临床当慎之又慎!
陈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