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2018-07-03
患儿女,1周岁,居厦门
2017-10-27脉滑,微数,左脉细小、偏沉、不任取,而略有滞象,右脉大于左脉数倍,右寸关相对稍浮,不任重取。舌质淡红尖稍红些,苔白稍厚腻。
其母诉:小儿腹泻三日,第一日曾呕吐2次,气较酸臭,后未再吐。曾前往西医院,予蒙脱石散等效果不显。现大便一日十余行,甚则近二十行,似进食即作泻,便呈黄色水状或糊状,气腥臭,偶呈喷射状,偶可闻及肠鸣音。纳可,易饥索食,口气不显,口渴喜饮,饮水及进食皆较多,寐欠安,较烦躁,易哭闹,小便尚可。
1、栀子仁3(杵) 淡豆豉10 神曲5 麦芽5 槟榔5 当归4 生白芍4 生苍术4 厚朴4 生甘草4 加水1斤,煎取100ml,连服 *3
2、止泻散30g备用
3、桃仁、栀子各7个,与2根全葱同捣,外敷足心。
2017-10-29-15:50两脉转和缓些,左脉沉细滞象已失,脉已起。小儿腹泻次数减,今日解3次,大便呈黄绿色,或夹水,伴肠鸣,矢气多而响。纳可,口气不显,寐尚可,小便可,尿似偏多。
葛根12 止泻散10(冲) 酒黄芩3 酒黄连0.5 槟榔6 淡豆豉12 栀子仁4 生甘草5 加水1斤,煎取100ml,连服 *3
2017-11-1-15:20脉数象遗少许,左脉微有细象,右关内亦有少许细象。舌尖微红,苔较厚腻微黄。大便日3-4行,稀糊状,色黄绿,质粘夹不消化之物,日间气不甚臭,晚间解便较臭。肠鸣腹响及矢气已失。纳食仍较亢进,口气不显,精神可,寐尚可,夜醒来哭闹索食,小便尚可。
1、归芍地黄蜜 每日2/3粒,分2次午晚餐前温水化服;
2、葛根10 炮姜4 当归4 炒白芍4 栀子仁3 酒黄芩1 茯苓8 黑豆12 黄豆12 绿豆8 淡豆豉12 加水1斤,煎取100ml,连服 *4
2017-11-7-18:00脉滑稍数,右关稍浮,略有实意,不任重按,左脉相对细小,微弦意。舌如前。其母诉,昨日大便已成型,今复见4行而糊状,色黄绿,询之昨晚予喂食过多。无腹响肠鸣,泻后人不疲倦。昨口气稍酸,纳佳易饥,索食,寐以前栀子桃仁方敷足心后好些,小便常。
1、阿胶3(烊化) 淡豆豉9 厚朴3 生苍术3 麦芽3 神曲3 生白芍3 当归3 生甘草3 加水1斤,煎取100ml,连服。 *3
2、归芍地黄蜜5粒,服如前。
2017-11-9其母电诉:小儿大便转常,唯食欲仍较亢进。嘱继续服用归芍地黄蜜,忌鸡、羊肉、鸽子等,可常食蒸鸭蛋及三豆水。
案例思考:小儿初诊时,左脉沉细滞,右脉大于左脉数倍,辨为食积、有热、木液不足,以栀子清热,豆豉、神曲、麦芽、槟榔消积去滞,厚朴、苍术温胃消滞,归芍柔肝养木,用药后症见轻。二诊时考虑小儿食积应已去,遗热象,遂转用轻剂葛根芩连汤加味,效果不显。三诊于葛根芩连汤变方中加归芍、三豆等养木养津之品,并每日化服归芍地黄蜜,大便渐转常。然因小儿食欲亢进,家中保姆不知控制,遂令其食过饱而症复作。至此,小儿腹泻已半个月。此时热象不显,考虑为木气关系更大,遂以阿胶、归芍养肝木,因是食过饱后复作,且右关有微实意,稍佐神曲、麦芽消积,厚朴、苍术去滞,并嘱其每日化服归芍地黄蜜,服后遂愈,且不再反复。
综观整个治疗过程,二诊小儿左脉起,沉细滞象已去之时,大便仍日3-4行而糊,应即是木气关系,此时若晓养木养津,则左脉细象可去,肝木即能不燥、疏泄不至于太过,而大便能转常。后再投以葛根芩连汤效不显,反因过燥、腹泻多日伤津,而致右关亦现细象。所幸三诊悟到其木气之燥,而入归芍、三豆,遂缓缓向愈。然不若四诊入阿胶养木气之效捷。
此小儿左脉素有细象,纳食偏亢进,应是先天略有木燥木旺克脾土之格局,遂嘱其母,慎予鸡肉、羊肉、鸽子肉等燥肝木之品。
据其母后来反馈,小儿但食鸡蛋、鸡肉等,则大便见糊,与学生之猜想相符。遵彭子书中所言,令其以蒸鸭蛋、三豆、归芍地黄蜜等缓缓润养。
学生:陈丽端
附师案:
此案应是木旺克脾土,兼有食积化热之象。此热如彭子所言“为肝木之热,而非脾土之热”。其实这类脾虚肝旺的腹泻证型,于临床很常见。尤其在近年来情绪致病因素逐渐增加之后。只是这是一例肝虚(旺、燥)的表现比较典型而已。
整个治疗过程能紧扣脉法之理,结合症状,虽中途小有波折,但最终顺利收功,已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