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2019-01-05
高血压的一些思考
尊敬的师父:
此月写一些高血压方面的一些想法,不正之处,望师父指正。高血压一病临床中十分常见,而且越来越年轻化,现在甚多患者2-30来岁即见此病。总体来说还是和生活习惯关系最大,现代人食色不控,易怒易悲,身体消耗过度从而引起。而现代医学的可悲是,一旦发现高血压,很多人都常年服用降压药。
我们该怎么认识高血压?从现代医学来看,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按照个人理解所谓原发性的血压增高,其实是身体的一种代偿反应,之所以升高是机体自我调节的一个信息,脏腑阴阳失调的。简单易懂的说是由于人体脏腑组织因各种因素引起供血不良所致,如果是这个方面来看血压药的使用就要慎重。所以临床上有脑溢血和脑梗阻之分。
中医无高血压病名,而高血压也往往不是书本上常见的“头痛、眩晕、肝风”什么,不能仅仅只盯着高血压,限定在平肝熄风的方药上。应当着重患者当下的症状、体质,辩证用药。着重点不在高血压上,而是身体平衡的调整,血压自然正常。
临床上本人遇到的高血压证型最多的是应当是气虚血瘀型的,可能家住农村,家里人多劳累过度,常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补阳还五汤出至清代医家王清任,功在补气行血,去瘀通络。对证患者,往往可以较快速缓解症状,血压也能慢慢稳定。恐怕很多人会觉得高血压了还用大量的黄芪,会引起很多危险的情况,其实有是证用是方,认定着落即可。临床上还有很多下焦水寒的患者,用真武汤类方,也能很快起到作用。固尔治病求本,不用拘泥于高血压的字眼上。
以下是近期一个简单的高血压患者案例:患者,女,农民,58岁,面色黄黯多斑,形中,两脉滑韧,两关多韧象,两寸略浮。舌淡黯,薄白黄苔。近一周觉头晕,下肢无力,测血压发现血压偏高,最高180/101mmcg,时觉左侧脐腹稍胀痛,作无明显规律。寐偏差,入寐难。口稍渴,不苦。纳可。二便正常。冬畏寒。予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45 当归12 炙甘草15 赤芍10桃仁10 红花10 川芎10 生地15
生龙牡18 地龙10 丹参15
加水3斤,煎400ml,服2休1 X8
服药后,头晕及下肢无力明显改善,血压再测多,140以下。余腹痛偶作,因在老家无法面诊,嘱咐原方再服一个疗程。
以上仅仅弟子一些浅显的看法,临床经验有限,拼凑的写了一些。整体上中药的治疗不能着眼于病上,而是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平衡能力,让身体的圆运动恢复正常。
此致
敬礼
弟子吕龙
12月6日
师案:
虚而有滞,确为许多难治病之着眼点。只是临床还是须分阴阳表里不通,随证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