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2019-10-28
变化。道的循环
津轻
|
|
|
|
如果说立秋意味着秋天脚步的到来,那么处暑便象征着秋天身影的出现(黄历七月廿三,公历8月23日)。近几日的厦门,风,有了,少了以往的一丝干燥,多了些微清凉;雨,有了,没有了之前的慢条斯理,酝酿得差不多了,便一哄而下。旧时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便是在说处暑这段时空。
处暑的“处”,有“止”的含义,意思是暑气就此打住、终止,往后真的是开始凉了,代表了夏天暑热天正式的结束。此时的气候总结起来,便是平时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开始大起来,湿度也开始降低,秋季“燥”的属性开始显现出来。不过,处暑后还要再热个十八天,才会进一步凉下去,这便是所谓的“处暑十八盆”(每天出汗洗一次澡,一共还要洗十八次/天澡)。
处暑三候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有的物候变化,是次处暑的物候则是围绕着处暑所展现的,秋天肃杀之气来发生。
首先是“鹰乃祭鸟”。由于作物的成熟,吸引来的飞鸟增加。这些飞鸟便成为在高空盘旋的,老鹰的猎物,老鹰得以比以往多了更多的粮食储备,多到堆放在一起,形似祭祀天地。
再来是“天地始肃”。这是节气物候中,少有的超越自然万物,直接用天地来代表物候的情况。直接指出天地在处暑开始弥漫肃杀之气。古人所谓“秋后处斩”、“秋决”,便是从这时候开始,就连处决的地点,也要在西方(如明清时,斩首在宣武门外,为城西门)——古人总是顺应着天地的规律而一丝不苟地活动着。
最后是“禾乃登”。禾为五谷的统称,此物候意为农作物成熟,五谷丰登,是秋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至于传统节日外,比较单一,可能和秋天肃杀,不宜作节有关。主要有中元节和盂兰盆节。
中元节活动除了大家常听的祭祀、普渡亡魂、放河灯外,还有“抢孤”的节目。在普渡的广场上搭起一丈余的架子,上面放满供品,普渡完毕后,在主持人的号令下,人们争先恐后地取抢夺供品。不够由于既往没有良好的秩序安排,常早造成伤亡,清朝期间已经禁止。近年在台湾宜兰县有再次举办:架子高达4楼,每五人一组,每队各举一根柱子,在主持人的指令下,参加者便开始往上攀爬。比旧时有秩序得多,全场安全无混乱,已形成一种民俗体育活动。
|
|
|
|
由于处暑期间为黄历七月,跟亡灵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禁忌较多,但还是以入夜后少在外游走为主。
而由于处暑正值气候冷热交替时期,饮食上尽量不要大补,调理好脾胃,避免加重负担,以让机体适应变化的气候,虽说“春捂秋冻”,但还是要视个人情况来增减衣物,另外更要开始防秋燥。
虽然每年的季节、节气总是那么几个,但每一次都不大一样,今年的秋季又会如何呢?各位一起来关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