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2019-10-28
变。化
——某一段时间的结束,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
大家好,在下津轻。近来,已经能明显感受到厦门早晚凉风的增加,空调先生可以准备放假了。而在今年的黄历八月廿五,即公历9月23日,本系列的最后一个节气,秋分,便会到来。
|
|
|
|
秋分三候:
先民对于天地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他们对秋分物候的总结如下:
先是“天象”,“雷始收声”。在春分,雷因阳气盛发声;在秋分,雷又因阴气盛而收声。根据现代理论,是因为秋分后温度降低,水量减少,空气干燥,而难以形成雷电“发声”。
其次是“物象”,“蛰虫坯户”。这指的是因天气渐冷,居藏在洞穴中的小虫,用细土(坯)把洞口封起来,用于防止冷风灌入,实质上便是开始准备过冬了。
最后是“地象”,“水始涸”。是在说,在降雨量减少,和气候干燥的作用下,河水沼泽处水蒸发快,水量变少,江河的水位来到一年中的低位。
秋天的内涵是收敛的,而这天、物、地三象,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出一副阳气收藏的景象,提醒着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收拾身心,开始让机体进入“收藏”的阶段。
传统文化习俗:
中秋节,原意便是在秋天过了一半的节日,但由于和圆月相关,而圆月时间每年不同,因此中秋节未必就在秋分之中,不过在以往,秋分时节,是有着祭祀月亮的习俗的。古时,有“春祭日,秋祭月”的习惯,朝廷在每年秋分,都有祭祀月亮的仪式,为称为“夕月”(在黄昏时祭月)。这是因为秋分之后,阴气渐重,而月亮又为“太阴”,主持着阴气,因此要在秋分向月神祈求往后的日子平安。不过由于前面提到的,圆月出现的时间有偏差,因此便独立出来,演变成现在的中秋节。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候南极”。这里的南极是指南极星(俗称老人星、南极仙翁)。因为中国地理位置的缘故,南极星只在秋分以后才出现在空中,并且是昙花一现。由此人们便把南极星看作是祥瑞的象征。因此古代,在秋分的清晨,皇帝是要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去迎接南极星的到来的,故称候南极。
两个习俗,皆有着先民向往美好生活,以及对天地崇拜的含义。
至此,二十四节气栏目暂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的陪伴,一起领略了季节变化的美好之处,也深深感受到了古时候,人们对天地的一份敬仰,是因为迷信抑或是无知?津轻认为,绝对不是,而是因为他们也感受到了隐藏在变化循环后的一份“美”,令他们着迷的美妙之处,使得先民对天地由始至终敬畏着。往后,如果有需要补充的,或者需要更正的,相信会再继续写下去,也希望各位在这一年,能够真正地去感受、体会身边事物的变迁,甚至是由来,接着去享受自己的生活。
|
|
|
|
津轻虽喜欢写作,但不擅长写作,相信大家也能从往期的文章中察觉到,但毕竟还是坚持下来了,这对于津轻来说也是一段宝贵的时光,注定会令我更加茁壮成长起来。接下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分享,仍然会继续,但目前没有固定的方向,想到什么,就和大家分享什么。结束,是另一个开始。
这一年,谢谢大家!